close

1.原文

孫子兵法 兵書  

【本文】

 

孫子曰:昔之善戰者,先為不可勝,以待敵之可勝。不可勝在己,可勝在敵。故善戰者,能為不可勝,不能使敵之必可勝。故曰:勝可知,而不可為。

 

【白話】

 

古時候的用兵高手,先設法讓自己不可被敵人取勝,再等待敵人可以被取勝的時機;我方不可被敵人取勝的主動權操在自己手上,敵人可以被我方取勝的主動權操在敵人手上。所以用兵的高手,能使自己不可被敵人取勝,但不能使敵人可以被取勝。所以說:勝利雖然可以預知,卻不可以操控啊!

 

 

 

【本文】

 

不可勝者,守也;可勝者,攻也。守則不足,攻則有余。善守者,藏於九地之下;善攻者,動於九天之上。故能自保而全勝也。

 

【白話】

 在敵人不可取勝的時候,我方採取防守策略;在他可以被取勝的時候,我方採取進攻策略。使用防守策略,可以讓自己的力量獲得保存而顯得有餘;使用攻擊策略,則會使自己的力量消耗損失而顯得不足。古代那些善於防守的高手,他把軍隊潛藏在深不可測的地方,他發動攻擊的時候又像是從天外飛來一樣出人意料,所以能保全自己而取得勝利啊!

 

 

 

 

【本文】

 

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,非善之善者也﹔戰勝而天下曰善,非善之善者也。故舉秋毫不為多力,見日月不為明目,聞雷霆不為聰耳。

 

【白話】

 

預見勝利,不過是一般人所知道的,這不是高明的人;作戰取勝,而天下人都說他高明的,這不是真正高明的人啊!所以舉得起毫毛不會被認為力氣很大,看得見太陽、月亮不會被認為視力極佳,聽得到雷聲不會被認為耳朵靈敏。 

 

【本文】

 

古之所謂善戰者,勝于易勝者也。故善戰之勝也,無智名,無勇功。故其戰勝不忒。不忒者,其所措必勝,勝已敗者也。故善戰者,立于不敗之地,而不失敵之敗也。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,敗兵先戰而后求勝。善用兵者,修道而保法,故能為勝敗之政。

 

【白話】

 

古人所說的善於作戰的人,總是取勝於容易戰勝的敵人。因此,真正善於作戰取勝的人,(對於平凡的人來說,)顯不出智謀的名聲,也看不出勇武的戰功。那純粹是因為勝利對於他來說,是根本毋庸置疑的。我們之所以說毋庸置疑,是因為他所採取的方略或決策,(相對於對手,)必定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,並使敵人處於失敗的險境,換言之,他之所以能夠擊敗對手,是因為對手早已陷入失敗的境地。所以說,善於作戰的人,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,同時掌握敵人的弱點。由此看來,勝利的軍隊總是先創造勝利的條件,然後才謀求與敵人交戰﹔而失敗的軍隊總是先盲目地從事作戰,然後才求取勝利。善於用兵的人,從各方面採取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方略,並確保方略的確實執行,這樣,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,取得勝利的基礎。  

 

 

 

【本文】

 

兵法:一曰度,二曰量,三曰數,四曰稱,五曰勝。地生度,度生量,量生數,數生稱,稱生勝。故勝兵若以鎰稱銖,敗兵若以銖稱鎰。勝者之戰民也,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,形也。

 

【白話】

 

所以用兵的高手,遵循以上所提到的規律而保有以下所列的法則,因此才能成為勝敗的主宰者。法則的流程是:

一叫做「測度(度)」,二叫做「量算(量)」,三叫做「計算(數)」,四叫做「比較(稱)」,五叫做「勝利(勝)」。有土地才能測度彼此的戰場空間,測度了戰場空間才能量算該空間可以投放多少的軍隊人數,量算了可以投放的軍隊人數才能計算彼此可能參戰的軍員數量,計算了可能參戰的軍員數量才能比較彼此的實力,比較了彼此的實力才能預知誰能取得勝利。

 

  所以勝利的軍隊,它與敵人作戰的情況就好像是用鎰來跟銖比稱輕重一樣;失敗的軍隊,它與敵人作戰的情況就好像是用銖來跟鎰比稱輕重一樣。稱出來的重量較重的,他使用士卒去作戰的情況,就好像是決開位在千仞高的積滿水量的堤防上的裂縫一樣,這樣的效果是「形體」的差距所造成的啊!

 

2.全篇大意

軍事上勝利的形成,乃制勝之基本要素,上篇講「全勝」,著重運用謀略以獲取不流血的勝利,本篇講「先勝」著眼如何在戰前準備,已奠定先勝的堅強基礎,必可把握勝券

 

3註釋

(1)先為不可勝:先使自己不致於被敵人戰勝。

(2)以待敵之可勝:以等待時機勝敵。

(3)勝可知,而不可為:勝利雖可預知,但不能勉強造成

(4)九地、九天:古時以「九」為數目的極致,九地言其深,九天喻其高,即稱其行動詭秘,莫測高深。

(5)不忒:無疑、無誤,卻有把握之意。

(6)勝兵先勝:能打勝仗的軍隊,總是先創造必勝的條件。

(7)敗兵先戰:只有失敗者,才抱僥倖心理,先與敵人開戰。

(8)修道:只政令、軍事等各方面條件的準備。

(9)度:判斷戰區之大小,戰線之容納量。

(10)稱:權衡,比較雙方政治及軍事之良窳。

(11)地生度、稱生勝:依地形之險易、廣狹、死生等情形,做出站區戰線的判斷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比較計算後,制定周密計畫,雖未戰,而以勝券在握。

(12)鎰、銖:古代重量單位,一鎰為24兩,一兩為24銖。鎰、銖用以形容實力之懸殊。

參考:

http://blog.udn.com/jasonting/438791
http://www.cos.url.tw/sunzi/w_sunzi.htm

孫子兵法  政治作戰概要

arrow
arrow

    stella yuz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