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.原文  

孫子兵法 兵書  

【原文】

孫子曰:
  凡用兵之法:全國為上,破國次之。全軍為上,破軍次之。全旅為上,破旅次之。全卒為上,破卒次之。全伍為上,破伍次之。

 

【白話】孫子說:
  用兵的方法:取得勝利而國家保持完整的是高明的,取得勝利而國家遭受破損的是次一等的。取得勝利而軍隊保持完整的是高明的,取得勝利而軍隊遭受破損的是次一等的。取得勝利而旅級單位保持完整的是高明的,取得勝利而旅級單位遭受破損的是次一等的。取得勝利而卒級單位保持完整的是高明的,取得勝利而卒級單位遭受破損的是次一等的。取得勝利而伍級單位保持完整的是高明的,取得勝利而伍級單位遭受破損的是次一等的。

【原文】

是故,百戰百勝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
 

因此,將帥作戰一百次獲得一百次的勝利,這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啊;將帥不與敵人作戰卻能取得勝利,這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啊!

【原文】
故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

 

所以最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使用謀略,其次是使用外交斡旋,其次是動用軍隊作戰,最下等的策略是去攻擊敵人的城池。

【原文】

攻城之法,為不得已;修櫓轒轀,具器械,三月而後成;距、闉,又三月然後已。將不勝其忿,而蟻附之;殺士卒三分之一,而城不拔者,此攻之災也。

 

攻擊城池的方法:準備櫓(大型盾牌)與轒轀車等攻城器械,要花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啊;建造距與闉,又要花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啊!將帥在攻城期間因為戰勝不了心中的憤怒,而用蟻附的方式進行攻城;因此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士卒,而城池仍然沒有攻下的,這是攻城所造成的災難啊!

【原文】

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,而非戰也,拔人之城,而非攻也,毀人之國,而非久也;必以全爭於天下,故兵不頓而利可全,此謀攻之法也。

 

所以善於用兵的人,屈服敵人的軍隊而不使用作戰的手段,拔取敵人的城池而不使用攻城的手段,破滅敵人的國家而不用耗費太久的時間;他一定會使用那能讓自己的力量得以保持完整的策略去爭奪天下,因此他的兵器可以不遭到損傷,而利益得以保持完整,這就是使用謀略做為攻擊手段的方法啊!

【原文】
  故用兵之法:十則圍之,五則攻之,倍則分之,敵則能戰之,少則能守之,不若則能避之。故小敵之堅;大敵之擒也。

 

用兵的方法:人數十倍於敵人就包圍他,五倍於敵人就直接進攻他,一倍於敵人就再分散他的兵力,人數相當就要能戰勝他,少於敵人就要能防守他,如果我方戰鬥力不如敵人就要盡力避開他。如果用兵依循著這些法則,那麼軍隊人數小於敵人,防守仍能堅固;軍隊人數大於敵人,就能擒獲敵人了啊!
(另一翻:力量弱小的軍隊,如果只知硬拚,必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)

【原文】
  夫將者,國之輔也。輔周則國必強,輔隙則國必弱。

故君所以患於軍者三:不知軍之不可以進,而謂之進;不知軍之不可以退,而謂之退,是謂縻軍。不知軍中之事,而同軍中之政,則軍士惑矣。不知三軍之任,而同三軍之權,則軍士疑矣。軍士既惑且疑,則諸侯之難至矣!是謂亂軍引勝

 

 將軍是國家的輔佐啊!將軍輔佐國家越周密,那麼國家就會越強大;將軍輔佐國家有缺失,那麼國家就會越弱小。

君主之所以成為軍隊的憂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:第一是,不知道軍隊是不可以前進的,卻命令他前進;不知道軍隊是不可以後退的,卻命令他後退,這種情況就叫做羈絆軍隊。第二是,不明白軍中的事務,卻參與軍中的政令,那麼軍隊的軍官與士卒就會困惑了啊!第三是,不知道三軍的任務,卻參與三軍的決策,那麼軍隊的軍官與士卒就會疑慮了啊!軍官與士卒如果既困惑又疑慮,那麼其他諸侯為這個國家帶來災難的日子也就到了啊!這種情況就叫做擾亂自己的軍事去招引敵人前來取勝啊!

【原文】
  故知勝有五: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,勝。識眾寡之用者,勝。上下同欲者,勝。以虞待不虞者,勝。將能而君不御者,勝。此五者,勝之道也。

 

因此人們可以知道讓軍隊更有勝算的要素有五個:一、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作戰與什麼時候不可以作戰的,取得勝算。二、知道怎麼使用人數多的軍隊與人數少的軍隊的,取得勝算。三、在上位者與在下位者有共同的想法的,取得勝算。四、以有所戒備的心態去對付沒有戒備的敵人的,取得勝算。五、將帥有能力而君主不加以駕馭的,取得勝算。這五項,是讓自己取得勝算的方法啊!

【原文】

故曰:知彼知己,百戰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勝一負;不知彼,不知己,每戰必敗。

 

所以在戰爭中,能知道敵人也能知道自己的狀態的,即使作戰一百次也沒有危險;不知道敵人而知道自己的狀態的,一勝一敗;不知道敵人也不知道自己的狀態的,每次作戰都一定會有危險啊!

 

 

 

2.全篇大意

本篇以現代軍語解釋為國家戰略部分,論述軍政與外交之關係,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。戰爭雖為遂行國策主要手段,但力求運用外交、政治等手段達成我之目的,故「不戰而屈人之兵」乃為上策,若萬不得已必須使用武力時,亦應講求謀略應用,追求「全勝」、「全存」為目標,以減低軍隊傷亡。

 

3.註釋

(1)全國:全,保全。

(2)軍、旅、卒、伍: 古代軍對的編制單位,一伍計5人,一卒計100人,一旅計500人,一軍計12500人。

(3)上兵伐謀:最好的用兵方法是以謀略屈服敵人。
(4)伐交:以外交途徑屈服敵人。

(5)櫓:大盾。

(6)轒轀:是古代攻城用的四輪車。用牌木製作,上蒙牛皮,以防石矢,可以容納10人(一說是10幾人)。

(7)距闉:「闉」音 一ㄣ。通「堷」,土山  。距闉是用以攻城而堆積的土山。

(8)蟻附之:形容將欲驅使士卒爬城強行攻擊像螞蟻一樣蟻附之。

(9)「敵」則能戰之:敵者對等匹敵之意。

(10)輔周:輔助完備無缺。

(11)軍:「縻」,羁縻,束縛,即束縛軍旅,使之進退失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ella yuz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